循环发展+完善设施打造神木节能模式

2013-12-03 08:35 来源: 我的钢铁网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神木县历来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把节能降耗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产领域能源节约,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居民生活领域节能减排,收到了显著效果。

上篇:循环经济新路实现经济环保“双赢”

近年来,神木县坚持“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理念,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生产要素集约利用的原则,不断建立完善循环产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企业之间,工艺流程之间能源“闭路循环,吃干榨尽”,“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能源循环利用格局,展现出园区大循环、产业间循环、企业内循环的典型特点,走出了具有神木特色的循环经济新路。

锦界工业园区:将循环利用进行到“底”

粉煤灰、炉底渣、脱硫石膏、电石渣就一定是垃圾吗?当然不是,它们可是很好的制砖原料,原先需要花钱处置的废料,现在成了为企业盈利的宝贝。

锦界工业园区神木县金联粉煤灰制品公司利用能源企业产生的粉煤灰、炉底渣、脱硫石膏、电石渣等废渣废料生产标准建筑用砖,踏上了企业的致富之路,也成就了煤、电、建材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零排放的目标,为探索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据介绍,该公司生产的粉煤灰标砖,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德国拉斯科静压制砖生产工艺技术,该技术的特点是粉煤灰利用率高,生产的产品不仅美观,而且具有保温、隔热、强度高等特点。目前已广泛使用于墙体建筑和景观装饰。

该项目计划投资2.8亿元,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利用粉煤灰160万吨、炉底渣40万吨、脱硫石膏30万吨、电石渣50万吨,节约生产粘土砖浪费的土地资源150万立方,节约标准煤3.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960吨。

“煤炭向电力转化,产生粉煤灰等废弃物再向新型环保建材转化;煤炭向甲醇转化,再向烯烃及下游化工产品延伸;通过煤炭干馏产生兰炭,兰炭再转化为电石,以电石为主要原料生产聚氯乙烯;煤干馏的副产品煤焦油通过加氢制造成品油,目前已形成百万吨的生产规模;煤干馏过程中产生的荒煤废气用来发电,进而发展金属镁、还原铁等载能产业。”这就是神木锦界工业园区增产不增耗、增效不增污的“完美”效果,

为实现循环经济和资源就地转化及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园区企业内的废气、废水、废渣得到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达到“废气不外放、废水不外流、废渣不外排”的生态环保目标,园区内的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电力企业产生的粉煤灰、化工企业的废渣、电石泥变成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兰炭的荒煤废气,也成了发电和生产金属镁等载能产业能源,所有资源实现了“闭路循环、高效利用”。

洁能发电项目:为产业间循环架起桥梁

兰炭企业的废气变成了电力企业的“宝物”,从而提升了电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样的“蝴蝶效应”就发生在神木县柠条塔工业园区。

神木县洁能综合利用发电有限公司就是缔造这一“效应”的先行者,该公司发现了园区内兰炭企业产生的尾气的巨大价值,投资建成50MW全煤气发电机组4台,利用园区内五洲、来喜、东源、联众、鑫泰等五户兰炭企业炭化后的荒煤气为燃料,使用燃气锅炉、直接空冷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发电,投产后部分电力供应下游电石企业,成为园区节能增效、循环发展的新亮点。

该公司一期、二期发电容量均为2×50MW发电项目,分别于2010年10月、2013年8月并网发电。二期项目并网发电后,每小时发电量达10万千瓦时,可回收焦炉煤气16亿Nm3/年,年发电量约14亿千瓦时,实现净利润2亿余元。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煤气发电企业。其中,二期发电项目批准为自备上网机组,所产生电能供应给园区神木能源公司电化分公司用于电石生产。

该项目避免了兰炭尾气的浪费和污染,提高了洁能发电的经济效益,同时提升了电石企业的竞争力。截止2013年7月底,该公司一期发电项目累计发电19亿度,累计利用废气30亿立方米,与传统燃煤机组相比,节约标准煤约1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01万吨;使用空冷凝汽机组,与传统燃煤机组相比,可大幅减少用水量;烟气氨法脱硫,年可减排二氧化硫约5040吨。

同时,神木能源公司电化分公司以每度0.26元的价格向洁能发电公司购买电能,与市场价格相比,每度便宜近0.2元,按每吨电石消耗3500度电计算,该公司的电石产品生产成本可降低600-800元,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8月份,全县领导干部大会召开后,在稳增长十条措施的激励下,柠条塔工业园区的兰炭企业进一步释放产能,废气生产量也有所增加,同时,洁能公司出台鼓励措施,对每月供应尾气超过2500万方的兰炭企业,超出部分每方补贴0.06元,进一步刺激尾气供应,提高利用效率。

洁能发电项目实现了产业间的循环利用,合作共赢,成为神木经济循环发展的又一次创新,在高标准建设的“六园八区”中,这样的创意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可观的效益,也蕴藏着无限的生机。

瑞诚玻璃:构建企业小循环发展框架

陕西神木瑞诚玻璃有限公司坚持走低碳环保、循环发展之路,为了充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配合一、二期生产,公司于2011年投资1.3亿元建成了60万吨的小颗粒煤制气项目,该项目设计建设FY3582内热式水平火道空腹型直立炉8座,适用8~50mm小颗粒煤,可处理煤量99万t/a,年产煤气量9.4×108NM3/a,可全部用作玻璃生产线燃料,能提供40%—60%的优质煤气,节约燃料成本2元/重箱。既实现了循环发展,又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位于锦界工业园区的瑞诚玻璃有限公司现有日熔化500吨和800吨玻璃液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各一条,年产建筑用平板玻璃可达800万重量箱,是西北地区玻璃生产骨干企业。

生产线上的内热式水平火道空腹型直立炉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温度在300-500摄氏度的尾气,该公司敏锐地发现了蕴藏在这些废气中的价值,另辟蹊径利用这些烟气中的余热配套建设了5000KVA自备发电厂一座,烟气余热热电联产项目建成后,将排放至大气中的烟气余热最大程度地进行利用,使工厂的能源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年发电量3974.6×104kWh,能为公司生产提供80%的电源,所发电量可以满足目前玻璃生产的用电需求,降低单位玻璃生产成本的电耗和能耗,每重箱玻璃可节约电费1.5元,还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搞实业,就得多动脑筋。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环保的要求,也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公司副总经理张振华袒露着自己多年来辛勤创业的心声。

目前,该公司用小颗粒煤制气产生的尾气作为玻璃生产的燃料,用玻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发电,余热发电厂发出的电供玻璃生产、玻璃深加工和小颗粒煤制气使用,初步形成了一业为主、多元并举的节能、环保型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企业内的“小循环”,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大丰收。

近年来,神木高标准建设“六园八区”,注重引进关联产业,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低耗能产业发展,淘汰落后劣势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统筹兼顾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合理循环。逐步建立起“生态型节能”模式,将循环经济新路越走越宽。

下篇:完善节能基础设施凸显社会效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完善基础设施是前提。近年来,神木县将城乡居民生活领域节能设施建设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工作来抓,大力推广农村新能源,在县城新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搭建了全民节能的新平台。

农村新能源推广:高效利用能源,提升生活质量

近年来,神木县农村能源建设工作以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农业资源污染治理、开发利用再生能源为重点,按照“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思路,开发挖掘生物能、太阳能等再生资源的整合利用,农村能源工程的建设真真切切惠及了一方百姓。

在神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来到神木县尔林兔镇石板太村白彩霞家时,白彩霞正准备给家人做午饭。只见她走进厨房,打开电灯,来到沼气灶前把开关轻轻一拧,蓝色的火苗就“扑哧扑哧”地跳跃着。白彩霞边忙活着手里的活,边向笔者介绍到,在没有沼气以前,烧水做饭,全靠的是柴炭,一烧火烟气熏得眼都睁不开。家里来了客人,烧杯水还得烧来半天。“现在可好了,政府出钱帮我们建了沼气,安装了沼气灶、电灯,现在方便多了。”白彩霞笑呵呵地说着:“用上沼气以后,做饭方便了而且还卫生。”言语之间,无不显示出沼气带给她的方便与实惠。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尔林兔镇建成沼气池720座,每户投资6000元建沼气池一座,猪圈1处,厕所1处,改厨1间,平均每户使用沼气年可节省生活燃料开支近1500元。同时,该镇还在大力推进以沼气、改厕、改厨、改圈“四位一体”的沼气工程建设。据了解,该镇农村新能源沼气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大气污染,改善了农村的大气环境,改变了农村过去的脏乱差状况,新型能源的应用得到了农民的一致认可。

在大型沼气池建设上,神木县也取得了新突破。神木县农股养殖有限公司沼气池是全县最大的沼气池,规划建设体积为600立方米,沼气池日产气量为350立方米,除了满足公司自用外,还把公司所在的太和寨办事处张兴庄村所有农户也纳入到供气范围。

太和寨办事处张兴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喜堂说:“自从建设起大型沼气池以来,给我们村群众带来很多方便,最起码做饭不用柴炭,还能自行发电;沼气、沼渣、沼液进入工棚,还可以给蔬菜施肥,真是又经济又实惠。”

据了解,2012年9月,神木县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站首次引进了全玻璃钢新式沼气池,并在大保当镇啊卜达村投资38万元进行了首批100座试验性使用。通过两个多月的试验,这100座全玻璃钢沼气池利用率远远超过普通砖混结构沼气池,产气率是普通沼气池的3倍,农户利用率可达100%。

神木县农机推广站工作人员介绍到:“全玻璃钢户用沼气池安全性能比普通沼气池高很多,以前的沼气池进出料非常麻烦,但是玻璃钢沼气池进出料不用农民下粪坑装料,而且玻璃钢沼气池地下部分仅有6立方米,进料和出料都非常方便,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

“做梦也想不到现在我们农民做饭也可以像城里人那样,开关一拧就行了。”大保当镇啊卜达村委主任刘喜柱高兴地说:“利用沼气可以做饭、照明,自家的农家粪也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最重要的是,农民不用再去砍柴、买炭,这就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新的沼气池供气率高,气又稳定,现在家家户户都能用上。”

从户用沼气池到养殖场内的中型沼气池,再到大公司的大型沼气池;从普通砖混结构沼气池,到全玻璃钢新式沼气池,神木县沼气建设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走过了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低端到高端的发展路子,走在了全市前列。户用沼气工程遍布全县各个乡镇。农村沼气工程,让低碳经济由城市向农村延伸。

截止2013年8月,全县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3236座,试验性地推广秸秆气化炉50台,推广节柴灶2900套,推广太阳能灶3465套。修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8处、联户沼气20处,建设国家级大型沼气工程3处,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550套。实现了新型能源在全县600多个行政村和大型养殖小区的大面积使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工作在神木农村得到了全面推广。

县城公共自行车:绿色出行,低碳环保

“要不打车走吧?”,“哦,不了,我骑公共自行车。”近几个月,在神木街头,随处可以听到这样的“时尚”对白。

橙绿相间的色调搭配,新颖高端的物联网技术,高效节能的太阳能供电系统,实心车胎、可调节座椅、带保护盖的自行车挂篮等人性化设计,让神木公共自行车成为比夏季高温更热的“热点话题”,在各主要街道两旁,在大型商场门口,在住宅小区附近,一排排鲜橙色的自行车连起了神木城区新的“风景线”。

神木公共自行车系统一期建设服务站点30个,安装900个全自动锁车器,投放750辆自行车。一期投放的公共自行车站点主要集中在城区的公共场所、大型商场、超市、机关单位、住宅小区等人流量集中地段,每个站点放置30辆左右的自行车。各个自行车站点共同组成一个网络,并通过“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来管理这些自行车。调度室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实时掌握市民租车和还车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控。

“自行车监控室能进行实时监控。站点上的自行车多就往自行车少的站点上调。这里是总监控室,可以看到所有的自行车桩,所有的自行车站点,平均每天需调度20多次,每次调度的数量和站点不定。据目前来看体育馆、杏花滩、县医院等站点的使用量较大。”监控室值班的工作人员如此介绍说。

神木县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采取“免费+低费”计时收费模式,提高自行车有效使用率,鼓励市民短时骑行、即用即还。租车1小时内免费骑行,之后每小时收费1元。细致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市民的普遍好评,

“1小时内免费就挺人性化的,神木城也不大,站点覆盖得也较多,你骑个40多分钟还想骑的话,可以找个站点换辆车继续。”

“早在几天前就已经办理好了借车卡,现在终于可以骑着自行车出行了。”在首次体验了公共自行车后,张先生说,“骑车出行既可以锻炼身体,又低碳环保,最主要是比较方便,以后出行就选它了。”

据神木县公共自行车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已投放750辆公共自行车,平均每辆自行车每天被租借10次,每天借还的自行车能达到4000车次/天。截至10月16日已办出租借卡11000多张,平均每天办卡90多张。

小小的公共自行车掀起了强劲的绿色风暴,为神木城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让低碳环保的理念再次传播,渗透,人们无不感慨,“骑车的人多了,空气也变好了。”

多年来,神木县不断加快运营车辆结构调整和高能耗汽车淘汰步伐,鼓励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动力汽车。2007年以来,全县累计淘汰高能耗、车辆技术状况查的车辆500多辆,县城公共汽车、出租车已全部使用天然气作为动力燃料。

此外,该县还不断加快县城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广节水设备,推行阶梯水价制度,推进集中供热、供气,集中供热普及率达69%,供气普及率和污水、垃圾处理率均达85%。

经过不懈努力,“十一五”末,神木县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2011-2012年,全县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7.6%,达到2.18吨标煤。今年1-6月份,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约2%。凸显了神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城乡节能基础设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所取得的实效。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