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神木开启煤炭“大矿”时代

2013-04-28 14:09 来源: 我的钢铁网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进程,神木人以其敏锐把握时代的远见卓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探索神木低于的科学发展之路。在煤炭市场强劲发展阶段,在县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神木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具体化为“以神木人民的社会生活为本”,形成了神木特色的“六不理念”和“五个神木”建设发展总体性理论,在实践中创造了神木特色的“神木模式”。

1986年6月3日,国务院决定神木煤田由前期准备转入立即开发,拉开了神府煤田开发的序幕。一个由华能精煤公司承担的矿、电、路、港综合大型没贴开发项目在神木县大柳塔镇落地生根,神木从此进入了依托资源、迅速崛起的崭新时代。

随着大规模开发的不断深入,至1996年年底,神木乡镇煤矿发展到343个,小规模办矿的热潮一方面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随之而来,收益和代价的博弈开展映入“眼帘”。1997年,针对“发展的烦恼”,神木紧抓国家关井压产的政策机遇,对地方所有小煤矿进行清理整顿,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此后数年,地方煤炭开发进入国家政策调整和市场低度反应的沉寂期。

2002年由于煤炭价格暴涨,煤矿产能快速扩大,效益急速提高,价值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村矿矛盾纠纷逐渐凸显。神木煤炭开发进入了高速开发、巨额收益与村矿矛盾集中爆发并行的特殊发展阶段。

2009年初,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神木县大部分企业均受到了影响,部分企业停产或半停产,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神木县及时采取了增量限价、减负降价、循环运作等一系列临时干预措施,鼓励煤炭、兰炭、载能、聚氯乙烯和电石企业捆绑结对生产,并实行原材料定向定量限价供给制度,促使企业渡过难关,走出亏损困境。

就在金融危机之年,神木煤炭资源整合快速推进,神木依托矿产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涉煤产业优化升级工作,煤炭企业经过资源整合,地方煤矿由198个整合为136个,煤炭开采率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主体企业减少到22户,但生产规模扩大了6倍多,达到7865万吨/年,采煤技术和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兰炭产业经过“关小上大”、技改升级,23户环保现代的大型兰炭企业全部建成投产,成功进入国家产业目录,年产值达110亿元;全国最大的聚氯乙烯项目建成投运,电力、载能、建材等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2年,神木县煤炭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03亿吨。近年来,神木县不断加大煤炭生产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工作。全县地方矿井总数在整合重组后由200个减少到99个,平均单井规模由6.3万吨/年提高到80万吨/年,总设计能力由1242万吨/年提高到7865万吨/年。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县采煤机械化程度可达90%,煤炭资源采区回采率可达82%,百万吨死亡率降低到0.1以下。

把众多小煤矿整合到大集团、大企业,进行现代化开采、现代化管理,是消除安全事故,节约宝贵资源的必由之路和大势所趋。

煤炭产业是高危行业,不仅需要全面机械化开采,更需要现代制度的科学管理,抓不好安全,一切都等于零。真可谓责任重如山。

在发达国家,煤炭资源开采都是由集资金、技术、管理、装备等优势为一体的大公司、大集团,进行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管理,资源回采率一般都在80%左右,而忻州市的一部分小煤矿资源回采率过去只有20%左右,这意味着每采1吨煤就要破坏和浪费4吨资源,按小煤矿年总产4000万吨煤计算,每年要破坏和浪费1.6亿吨的宝贵煤炭资源。

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效率,也是国有控股煤炭企业充分发挥资源效能的要义之一。

当然,关键还是决策者的决心和勇气,尽管改革道路上困难重重、利益分配上矛盾尖锐,但只要走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产业道路,就顶着压力坚决地走下去。事实证明,神木整合的成效正在显现,煤矿数量下降,产量提高了,利税增加,事故下降,死亡减少。

相关链接:第一轮整合前神木县共有地方煤矿199处,占有井田面积397.17KM2,保有资源储量15.13亿吨,设计生产能力1341万吨,平均单井生产能力6.7万吨/年,第一轮整合后地方煤矿减少到147处(涉及62个整合区,减少52处矿井),占有井田面积532.17KM2(增加135KM2),保有资源储量22.23亿吨(增加7.1亿吨),设计生产能力4540万吨/年(增加3199万吨/年),平均单井生产能力30.9万吨/年。

第二轮整合后地方煤矿减少到97处(涉及22个整合区,减少矿井50处),占有井田面积603.17KM2(增加71KM2),保有资源储量29.03亿吨(增加6.8亿吨),设计生产能力7365万吨/年(增加2825万吨/年),平均单井生产能力75.9万吨/年。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